瓜苗也能用上“保温床”了! 3月7日上午,雨后初晴,湿润的空气中夹杂着泥土的芬芳,在垫江县曹回镇安山村一片蔬菜种植基地巧遇黄练时,他正在给新育的西瓜苗开门透气,笔直的大棚里,破土而出的小苗已有六七厘米高。“这是正月初三栽种的一批新苗。”他一边用手掀开保温薄膜,一边给大家解释。 “10多天,苗子就能长这么高?”见新电力网质疑,黄练笑着说,“这都是工厂化培育的结果。”只见他用双手从大棚地里轻轻搬起一个瓜苗托盘,下面几根排列有序的绝缘电阻丝赫然映入大家眼帘。 “这些都是加热线,给大棚保温用的。”黄练说,这些年,村里电压稳定了,才敢用这样的技术,“种子刚下地的几天里,必须保证有合适的温度,否则瓜苗长势就会受到影响。” “这批苗子栽植下去后,结出的西瓜可以在5月初上市,物以稀为贵,西瓜大量上市时间在7月份左右,实现错峰销售后,价格自然会高些,去年批发价卖到了2元每斤,礼品瓜更是高达5元每斤。”一旁黄练的父亲接过话茬,“这种模式的种植费用仅是人工种植成本的三分之一。” 国网重庆垫江县供电公司员工在田间检查线路。 在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经营区域内,农村电网供电面积占比超过90%,围绕美丽乡村建设,在2018-——2018年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中,公司制定了“两年攻坚战”,累计投资8.8亿元,改造922个中心村电网,解决317个自然村动力电问题,180余万人用电质量得到改善,有力地保障了农村企业和农户的动力需求。 “全县升级改造的中心村有30个,总共投入2566万元,于去年6月提前半年全部竣工。”站在地里,指着不远处一排排由8米“增高”到10米的电线杆,国网重庆垫江县供电公司运检部主任王庆说,“通过综合改造,所有台区低压供电半径均在500米以内,不再有低电压和潜在低电压问题,户均容量达2.25千伏安,稳定性和安全性都得到了很大提高。” 村里电力足了,没了后顾之忧,17岁就开始种植西瓜的黄练干劲足了,和人合伙一鼓作气在这里流转了200多亩土地,通过科技种植,不仅实现了苗齐、苗壮,成活率也提高了,同时还带动了一批村民发家致富。 从小盆里捡出西瓜籽,再麻利地种植入土,62岁的村民卓明碧和两个村民蹲在大棚里,一双布满厚茧的手就没有停息过。“孩子们喜欢生活在城里,我就把全家近5亩地全部租了,每亩地每年租金有600元,一年有3000元左右保底收入。”她一边干活,一边给新电力网算一笔小账,“自己选择在村里打工,每天工作八小时收入在50-80元间,一年就算工作6个月,新电力网,还有1万多元收入。” 在几个村民的家长里短中起身离开,沿着一条灌溉渠前行100米远,则是一片青菜种植大棚,现场更为热闹,只见30多位村民手持菜刀正在地里手起刀落,不停地收割着青菜头,一旁2米多宽的田坎上,停着一辆三轮车,在众人劳作的欢声笑语中,不到10分钟,砍回来的新鲜蔬菜就能装满一大筐,然后被人抬上车整齐地堆在车斗里。 黄练(右一)正在位于垫江县曹回镇安山村的蔬菜种植基地劳作。 “根据生产需要,我们把流转来的土地分割成了几块,实现了轮播轮种,眼前种植青菜头的这片地腾出来后,很快就要把西瓜苗栽植下去。通过合理利用,基地实现了‘冬季种菜头,春季种秋葵,夏季种西瓜’的良性循环,不仅避免了土地闲置,同时也化解了供需矛盾。”没隔多久,用来装菜的这辆三轮车就在马达声中满载而去,望着远去的车子,黄练补充道,“这批蔬菜主要是批发给附近企业生产榨菜,今年价格一般,但也能卖0.5元一斤。” “销售不完的怎么办?” “电了足了还怕什么,我们在村里修建有一个小型的冻库,保鲜几天完全没有问题。”黄练的回答脱口而出。 看着忙碌的种植基地,曹回镇干部谭科感触颇深,围绕乡村振兴战略,重庆正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村资源变资产、资金变股金、农民变股东的“三变”改革,有了电力保驾护航,县里因地制宜地走差异化发展道路,很多乡镇都在大力发展特色产业,各地陆续出现了“一镇一品”的繁荣景象。 中午离开安山村,在沿途乡镇阡陌纵横的田野里,车辆一会儿没入一片樱花生态园,转瞬又见大片的鱼塘里喷泉上涌,移步换景中,无处不让人赏心悦目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