处暑刚过,酷热尚未完全褪去。位于苏州北部的阳澄湖,在艳阳下闪耀着粼粼波光。 沿湖驱车一路北上,映入眼帘的是大片被分割成规则正方形的水田,这些方型水田中生长着的,正是金秋十月中国人餐桌上的一道独特美味—大闸蟹。大闸蟹的故乡—苏州市相城区阳澄湖镇消泾村,村民们用40年走出了一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之路。 消泾村村口的路牌上,“中国淘宝村”、“江苏省首批农村电商示范村”,各式各样的称号彰显着这个村的实力,这个抢占了全国70%大闸蟹市场的村庄,几乎所有的村民都从事着与大闸蟹相关的产业。从1978年泥泞的村庄到2020年的大闸蟹行业巨无霸, 关于“蟹”的传奇在这个只有679户村民的村庄里不断上演! 从小泥瓦匠到大建筑商 “四十年致富的关键就在这一方蟹池当中” 黝黑的面容加上朴素的装扮,想在一群正在工地劳作的“安全帽”之中找到建筑商干大兴,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 今年五十四岁的干大兴是土生土长的消泾村人,现在掌管着一支几十人规模的建筑队。村里的绝大多数工程都是经他手建造。当他回忆起四十年前消泾村的生活,最深切的感受就一个字:饿! “当时饭都是吃不饱的,我记得我家要去别人家去借米吃,等地里的粮食收上来,才能把欠的米还上。” 当时的消泾村,不通路、不通电,每家农户都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生活。眼看家里吃不上饭,1978年,只有十四岁的干大兴跟着大哥一起出来干泥瓦匠,学门手艺讨生活。 在干大兴家中的院子里,一直留存着一个老式压路机。这是他学泥瓦工时经常使用的工具。十四岁开始做学徒,给人家盖房子修路,当时建筑材料和设备都是靠人工身背肩扛来完成。久而久之干大兴的手臂和腰部都落下了老伤,现在每到阴雨天还会隐隐作痛。即使如此,他并没有觉得苦,因为如果留在村里种地将会更苦。 1988年,干大兴的人生道路发生了转折。已经是一支小工程队包工头的干大兴接到了一单三万元的生意,要去蠡口给一处厂房做整体修缮。三万元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目,整个工期下来,每个工人平均每天都可以挣到100多元,这在当时绝对算是高收入了。干大兴至此终于挖到了人生的“第一桶金”,当时他只有二十四岁。 后来他才知道,赚得人生“第一桶金”的这项业务,原来是村里向甲方推荐了自己。这时,他开始注意到村子的变化,他发现村民慢慢的都开始养蟹,而且生意越来越红火。干大兴虽然没有养蟹的手艺,但泥瓦匠的老本行在村里也大有用武之地。
由于村民养蟹,都需要砌蟹池,干大兴的手艺在村子里很抢手,就这样干大兴也不去外面接活了,开始一心一意给村民砌蟹池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从原来一户人家只要二、三十平方到现在一做就是上千平方的蟹池。干大兴就像“金矿旁的卖水工”,靠给人砌蟹池发了家,现在光是蟹池一项一年就有几十万的收入,儿子也加入了卖蟹大军,年销售额在千万以上。而他的邻居们,所有人都从事和大闸蟹有关的行业,年收入都在百万级。 如今日子过得富足、舒心,有时干大兴还会去看看自己之前经常使用的压路机,虽已是锈迹斑斑,却也和他一同见证了消泾村从贫穷到富裕、脱胎换骨的变化。 身价过亿的大闸蟹电商第一人 “刚开始创业时,差点因为一万元就破了产” 在村里沿湖而建的一处水上楼阁,主人顾敏杰正在与客人品茗论道。再过半月将是他一年中最忙的一段时间。作为消泾村当之无愧的大闸蟹产业第一人,顾敏杰的创业之路却并不像现在这样云淡风轻。 2008年,刚从部队退伍回乡的顾敏杰正好赶上了螃蟹丰收的时节。由于父亲是村里的蟹农,顾敏杰就帮着家里一起贩卖大闸蟹。可销售渠道却成了拦在他们面前最大的障碍。眼看着幸苦养殖两年、品质优良的大闸蟹没有渠道运输,顾敏杰萌生了通过网络电商平台来卖大闸蟹的想法。 可真到实践的时候却并不那么容易。当时电商平台才刚刚兴起,这大闸蟹又是活物,靠网络能卖出去吗?几乎所有人都不支持,亲戚朋友们都觉得在网络上买螃蟹不靠谱。 除了亲属不理解,快递公司也不肯做。当时规定空运时不准放冰。可只有23岁的顾敏杰却不这么想,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他天天白天跑快递公司,晚上和父母一起绑蟹包装,在中秋节终于迎来了一笔一万元的订单。 天有不测风云,就是这一万元订单差点断送了顾敏杰的卖蟹产业。由于当时快递空运不允许在包装中放置冰块,螃蟹运到目的地后都成了死蟹,一万元的订单不但打了水漂,还要等到十一月份气候转冷后再一家一家的给客户重新发货。 “那次打击是最大的,当时有点灰心了,所有人都笑话我,觉得这网上卖蟹不靠谱。” |